长时间的听损,使老人习惯在“安静”的环境下“不问世事”,验配助听器之后,很多老人家不适应突如其来的“吵闹”生活。建议老人要坚持佩戴助听器,有问题及时和家人或验配师沟通。度过适应期后,老人便能感受到助听器带来的好处。
为什么不双耳戴助听器就可能会有听觉剥夺?
如果是双耳对称性听损,一侧验配助听器,另一侧没戴,听神经会默认有声音的一侧忽略声音小的,长时间经声音刺激的一侧耳朵对言语识别处理会越来越好,没戴耳长时间没声音刺激,会越来越差。
大多数单侧使用助听器的患者,由于缺乏整合效果,降噪和定向感。往往为了想听到或听清某些声音而采取无限制的加大助听器音量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的听觉神经适应了大音量的声音,就会造成听力阈值加重。双耳佩戴由于能够提高整合效果、降噪和定向能力,会给耳朵提供比较高的舒适度和信噪比,就会避免经常单侧性的加大音量,防止听觉疲劳。
什么是听觉剥夺?
听觉剥夺,通俗理解为,双侧对称性听损的弱听人士,在一只耳朵选配助听器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没有戴助听器的耳朵,它的言语分辨率会慢慢下降。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弱听儿童,也可以发生在弱听成人、老人等各个年龄阶层的人身上。
目前,对于发生听觉剥夺的确切时间还不清楚,一般认为放任一只耳朵不感受声音刺激的时间从7个月到5年不等,都有可能发生听觉剥夺。听觉剥夺现象在中、重度的弱听人士中最为常见,且听觉剥夺的程度与听力损失的程度呈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听力损失越重,越容易引起听觉剥夺,不戴助听器的耳朵言语分辨率下降的越快。
为什么会发生听觉剥夺?
实际上,这不仅是耳朵“变”了,而是大脑“变”了。我们提到“听”,第一反应就是想到“耳朵”,然而事实上,声音通过耳朵收集、放大、转化后,需要经过各种神经纤维、神经核等到达大脑的听觉中枢。听觉中枢才是让我们知道声音意思的核心所在。
事实上,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听觉中枢对声音的各种成分,例如频率、强度、时间,进行复杂的编码工作,并随着听到声音的多少进行不断地自我重组。
也就是说,我们的听觉中枢是具有可塑性的,它会在适应各种感觉体验时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简单的说就是,大脑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一旦你有听力损失,听觉中枢“察觉”到这个变化,就会进行重组。
当双耳听损,却一只耳朵戴助听器,另一只耳朵放任时,大脑由于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有效的声音刺激(如听损时听声音小),它就会停滞在某种频率信息的编码方式,使得对声音的“翻译”越来越慢,即言语分辨率下降。
听觉剥夺了,该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双耳选配助听器,但恢复不戴助听器耳朵的言语分辨率却没那么容易。前面我们说过,发生听觉剥夺的确切时间不定,可能半年就发生,也可能几年才发生。
听力专家建议,如果双耳听力损失,刚开始一只耳朵戴了助听器,另一只耳朵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赶紧戴上助听器,以免发生听觉剥夺。而如果发生了听觉剥夺,当务之急也建议赶紧双耳戴助听器。虽然听觉剥夺已发生,但被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重新传入先前未戴助听器的那侧耳朵,被听觉中枢感知后,听觉中枢会把声音定义为某种“新信号”,重新接受声音刺激。且由于大脑听觉中枢的可塑性,之前未戴助听器的那侧耳朵言语分辨率会逐步提高,能慢慢听清、听懂声音。
但能不能恢复这侧耳朵的言语分辨率呢?
遗憾的是,并不能保证所有未戴助听器的耳朵能都恢复,而且可能也只是部分恢复。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未戴助听器耳朵的言语分辨率恢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在戴上助听器后的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
如果是双耳都有听力损失,建议您双耳都是要佩戴助听器的,双耳佩戴更符合人耳自然的听声习惯,有效增加方向定位感,保持双耳听力的平衡,提升言语的辨别能力,削除头影效应,避免听力剥夺,能更快更好的缩短适应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