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戴助听器后出现“耳闷”的现象,是每位患者都会遇到的事。所谓“耳闷”,就是配戴者有“堵塞”、“失真”和“不自在”的感觉,影响听到声音。
戴上助听器觉得耳朵闷怎么回事?
感觉耳朵闷堵,是属于堵耳现象。佩戴助听器前耳道是开放的,声zhi音经过耳道传至鼓膜,一部分声音能量会反射出来,戴上助听器后,这部分声音反射不出来,又通过鼓膜传至听神经。会感觉闷或者有回声。通常情况下低频更好地人容易有闷胀堵的感觉。首先患者要确定耳模和定制机外壳舒适的前提是耳印合适;堵闷胀是初戴助听器常遇到的问题,需要适应。如果患者带上助听器,觉得耳朵闷胀堵,应该第一时间找到验配师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寻求解决问题,尤其是双耳用户,切勿只带一个作为应对缓解。或者选择可以开放验配的助听器,可以很好的解决堵耳效果。
造成“耳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力范围调节不当。耳聋患者在验配助听器时虽然经一定程度选定了大体合适的助听器,但在增益、音调的微调上,验配专业人员主要还是依据配戴者本人试听的感觉确定。而试听者当时受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试听感觉不一定准确,尤其初试者更是如此。这样调试的结果,在另一种环境中就不一定适用,自然就会出现“耳闷”现象。
(2)听力损失程度发生变化。一般而言,40多岁以后身体状况就呈衰退趋势,人耳亦然。所以耳聋患者验配助听器后,过段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助听器的补偿出现“偏差”,如音频改变或听力损失加重等,这都会使助听器“不匹配”而产生“耳闷”感觉。
(3)助听器声道传音障碍。主要是声道系统中软耳塞被耳垢堵塞(直角弯管)中有水气隔堵,使声音传输受阻造成声小而“耳闷”。这也是造成“耳闷”最普遍、最多见的原因。
(4)助听器软耳塞老化。软耳塞系塑胶材料做的,使用久了会老化(僵硬),插在耳道过紧会产生“耳闷”感觉。
(5)鼻子不畅。因感冒、鼻炎等引起鼻腔不畅、咽鼓管闭合不全,造成耳膜内(中耳)外(外耳)压力不均而内陷,此时戴助听器会有“耳闷”之感。
(6)缺乏“透气”。若助听器配戴者从早到晚十几小时一直戴着,中间不掰开耳塞透透气,长时间封闭,耳模内陷也能出现“耳闷”。
(7)电池电压不足。质量不佳或库存过久的电池达不到助听器额定的工作电压。助听器工作不正常(声音低弱)时,配戴者会感觉“耳闷”。上述“耳闷”现象都会降低助听器的助听效果,且使配戴者很不舒服。
选配助听器,出现因生理现象而导致的聆听问题有时候比硬件故障引发的问题更让人头疼。毕竟助听器故障可以修复,生理现象却没那么容易解决,比如堵耳效应。有些用户戴上助听器时听人讲话总觉得声音空洞,自己说话却声音太响,容易有种很堵、很闷的感觉,出现这种堵耳现象,多半就是助听器没有选对。
避免堵耳效应的产生,最有效的手段是选配开放式助听器,其中RIC助听器就拥有开放式选配的优点。RIC助听器的的最大优势在于受话器独立外置,并且配备了多种大小不同的开放式耳塞,满足各种耳道大小的需求。与耳道式定制机相比,RIC助听器麦克风和受话器间隔距离更远,能有效消除声反馈;受话器更接近鼓膜,声音更自然、逼真。与传统耳背式助听器相比,RIC助听器是关心美观度、隐形效果用户的好选择。RIC助听器体积只有传统耳背式助听器的二分之一,戴上后如有头发遮挡很难发现,更加隐蔽、小巧、美观。
如果已经选配了其他机型却暂时没有更换助听器的打算,解决堵耳的问题就会有些麻烦。通过对助听器进行软件调试或硬件调整,比如降低低频增益或最大输出、增大通气孔直径、延长助听器耳道部分等,也是可以缓解堵耳效应的。虽然堵耳效应一般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或调试是可以缓解的,但对于始终没办法适应的敏感用户来说,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选配开放式助听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