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噪声为都市最重要的危害之一。是指频率在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即在一秒内震动20到500次所发出无规律的声音称之为低频噪声。1980年丹麦国际会议时定义1~100Hz声音叫做低频噪声(Low Frequency Noise),1/3音阶中心频率为2~63Hz。中国住宅小区的低频噪声源主要有5大类:电梯、变压器、高楼中的水泵、中央空调及交通噪声等。低频噪声对生理的直接影响没有高频噪音那么明显,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损害。
噪音对听力有多大的影响?
在相同环境下,同龄人群中10%对噪声敏感,25%对噪声最不敏感,个人体质差异可能与遗传、耳部结构、心理因素等有关。年轻人性别相近,老年人男比女易感,年龄越大损害越严重。长期接触噪声刺激,人的内耳会发生病理性损害,可造成职业性听力下降,也就是职业噪声病,长期接触噪声后的表现个体差异很大,基本症状是耳鸣、听力下降、头疼、头晕,及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症状。
噪声强度越大,听力损伤越重、越快,噪声听力下降的发病率随噪声强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如噪声强度达到55 dB强度一般无听力损伤,65 dB约10%产生听力损伤,130 dB以上可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噪声强度相同时,高频噪声比低频噪声对听力影响要重;窄带噪声和纯音噪声比宽带噪声对听力影响要大;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突然出现的噪声比逐渐出现的噪声对听力损害要大。持续暴露比间接暴露损伤要重;暴露时间越长损伤越重,暴露8小时产生暂时性阈移临界强度75 dB,2小时临界强度85 dB。工龄越长损失越重。长期坚持采取防护措施可大大减轻噪声损伤。与体内神经内分泌的改变、高血压、脂代谢异常、镁缺乏、铁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
多数内耳病变对噪声更敏感,伴有进行性听力下降者应避免进入噪声车间工作。中耳传音机构存在病变,可减少进入内耳的能量,从而减轻噪声对内耳的损伤,但中耳肌瘫痪时,反而使内耳更易遭受损伤。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