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成长阶段,都可能会得1-2次中耳炎,太小的宝宝不会表达,常常把耳朵抓伤,而宝宝平时的汗水和泪水如果流进耳朵,还有洗澡水流进耳朵,没有清理干净,也会导致宝宝患上中耳炎。
宝宝中耳炎怎么办?
宝宝如果得了中耳炎,首先需要通过专科的检查,综合分析宝宝中耳炎的类型。中耳炎不论是怎么引起的,都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为了安全考虑,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治疗时机。
中耳炎的治疗首先要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其次除全身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也十分重要。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2、药物治疗:
(1)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2)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②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3、滴耳法:患儿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4、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5、如果是卡他性中耳炎患儿,治疗中除全身应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外,鼻腔局部滴药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滴鼻剂为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剂。
6、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更应重视鼓室内脓液的及时排出,以防引起听骨链的损害。所以,对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鼓膜切开,通畅引流,而且后者对中耳炎的治疗更为重要。
7、对于小儿鼓膜穿孔后的修补手术应及时进行,有研究人果显示,9岁以上的儿童患者接受鼓膜修复术可以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是中耳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方位预防中耳炎,预防婴幼儿急性中耳炎的措施包括:
* 预防感冒。正如上面对病因的叙述,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致病菌便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 采用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可能引发疾病,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流出,到达咽鼓管后反流至中耳内,从而诱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生理性盐水滴鼻或者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喷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进嘴里,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 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奶汁易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此妈妈们给宝宝喂奶时应取坐位,把宝宝抱起呈斜位吸吮奶汁。
* 根据疫苗接种时间表为宝宝接种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和每年的流感疫苗,对预防中耳炎有一定的作用。
* 妈妈们应该积极进行纯母乳喂养,至少喂到宝宝6个月大,以此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预防中耳炎。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