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宝宝如何预防中耳炎? - 听力常识 -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欧仕达助听器】

听力科学

听力常识
助听器知识
助听器保养
用户案例
      0~3岁宝宝如何预防中耳炎? 2019-08-17
对于小儿中耳炎,很多家长都听说过,中耳炎是宝妈们照顾孩子遇到的一种常见疾病,如果没有及时预防或治疗会严重影响到宝宝的听力,这对孩子后期的成长会有不利影响。这种疾病对于孩子的影响与危害是比较大的,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做好小儿中耳炎的预防措施。

0~3岁宝宝如何预防中耳炎?

中耳炎是低幼龄的宝宝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我看到过小侄子当年因为中耳炎扯着耳朵哭,说耳朵疼!中耳炎一般会在感冒发生之后,主要就是发热,耳朵疼。家长可以用毛巾蘸着些温水,给宝宝敷下耳朵,减轻耳朵疼痛。如果宝宝耳朵疼得耳道流出液体,或听力吃力,那就要及时看医生了!


1、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坚持锻炼身体。

2、防治呼吸道感染
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在感冒期间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增多,此时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感染中耳炎。孩子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尤其是对得过中耳炎的儿童更要引起重视。

3、注意耳部卫生和保持耳部干燥
游泳时选择干净的游泳池,不要在肮脏的水域游泳。若不慎将水流进耳朵里,应及时吹干耳朵,将外耳向上及向外拉,使耳道伸直。让吹风机距离耳朵5—10厘米之远,向耳内吹。以暖风或冷风吹30秒。如此可以消除细菌及霉菌生长的温湿环境。

4、鼻腔、鼻咽部疾病要及时适当地处理
小儿肥大的增殖体,要及早医治。得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时,要多注意口腔、鼻腔的清洁卫生,以防止中耳炎。

5、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平时,也应该多吃一点清火败毒的食物,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6、避免婴幼儿呛咳
给孩子喂奶时避免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使乳汁通过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注意奶瓶喂养姿势:奶瓶喂养时,如果姿势不当,很容易将孩子的咽鼓管堵塞,所以在奶瓶喂养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孩子的头抬起,使之高于胃的水平,同时,多一些乳母也可以降低孩子中耳炎的发生率

7、避免耳外伤
如给孩子挖耳朵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耳内的皮肤黏膜而引起感染。
怀疑孩子的耳朵被感染时应尽快看医生,这非常重要。因此爸妈需要了解预示耳朵感染的症状。耳朵感染时,年龄较大的孩子会抱怨耳朵疼痛或有充胀感。但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能描述耳痛,因此爸妈需要注意预示耳朵即将感染的其他征兆,如:孩子拉扯或抓挠耳朵,听力或平衡出现问题,比平时更爱哭闹,耳内有液体流出(已经受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烧、哭闹、抓挠耳朵、恶心和呕吐)。

8、捏鼻子灌药
对那些不爱吃药的孩子,父母最爱用捏鼻子灌药这一招了,但是在孩子愈发的哭闹挣扎中,就可能导致孩子的鼻腔分泌物和药水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严重的可能导致中耳炎,还有就是如果家长的力度没有掌握好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温馨小贴士

在给宝宝洗澡时,要防止洗澡水流进耳朵里。如果发现他的小耳朵湿了,你可以用小棉签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另外,不需要给宝宝掏耳朵,耳屎可以随着宝宝吃东西、张口或打哈欠时排出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


欧仕达官方微信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

注册X

找回密码X

获取验证码

确定

找回密码X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来源网络采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