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中国人口基数中,有一群特殊群体,即听力损失人口是我们关心的重中之重。据预测,5岁以上听力损失总人口逐年增加,至2050年底,约有2亿9千万,而7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2亿。

正常听力的情况下,我们的耳朵能分辨出几十万种声音的细微差别。然而,一旦耳朵的某些部位出现病变,如流脓流水的中耳炎、镫骨底板固定的耳硬化症、听毛细胞受损的老年性聋,这时我们“听”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出现听力障碍。
听力损失有什么危害?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群体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一般情况下,听力损失的发展是渐进性的,而无任何疼痛感 ,以至很多人都无察觉。
一、“交流困难”
听力损失直接引起听觉障碍,尤其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负责辨音的高频毛细胞开始出现病变时,听力损失人士开始产生“听得见,听不清”的问题,从而导致“交流困难”。这种交流困难在噪音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会让他们很难分辨言语,交流上出现偏差,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尴尬和矛盾,而这是我们都不想出现的。

二、增加“心理疲惫”感
当听力损失人士想要听清对方的言语时,无疑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全神贯注地去分析对方在说什么,这样长时间的交流必然会引起疲惫感。而这种疲惫感不光来源于身体,更来源于心理。

三、增加“社会孤立”感
听力损失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当听力损失越来越重,听力损失人士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听不清周围人的言语,与此同时交流也愈发严重起来,当您疲于去聆听而不愿交流,当周围人因为与您交流困难而疏远您,社会孤立感随之而来。他们会觉得自己一点点地开始远离与隔离社会。

四、导致“抑郁”
当您开始焦躁于听不清别人对话,当您开始隔离社会,个人存在感变得越来越微弱时,一种焦躁和抑郁开始油然而生。有的人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
五、“心脏问题”
根据中国听力学网报道,美国和很多国家的研究已经表明,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CVD)是有相关性的。其中2002年在美国进行的听力损失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显示: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试者耳蜗功能损伤的可能性比没有相同病史的受试者要高出约54%。
六、“痴呆症”
有很多研究表明,听力损失与老年痴呆症是有相关性的。甚至有研究表明,听力损失患者,其听力阈值每增加10dB,其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相应会增加20%。听力损失不光是听觉器官的损伤,也直接影响患者的中枢神经以及大脑信息处理的能力。随着听力损失越来越重,大脑接收到的声音制激量越来越少,大脑的活动能力就会慢慢丧失,从而罹患老年痴呆症,因此人们常说老年人“十聋九傻”。

建议人们,若一旦发现有听力损失问题时,应当及时寻求治疗,与/或尽早选配合适的助听器,辅助有效聆听;尽可能将由此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点:降低痴呆发病率,降低摔倒机率,也降低得抑郁症的机率;为自已省钱的同时,提高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融入正常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