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助听器的儿童康复训练中,有的家长对于孩子发音不清晰的问题非常困扰,有的音重复教了多少遍,孩子都发不好。比如:诗,丝,发出来是一样的。
孩子2岁,佩戴助听器6个月了,发音不准怎么回事?
早期聋儿说话音调异常,发音不准,丢字落字,说话不完整等,都是普遍现象,这正是聋儿语言康复的要点。但对于大龄聋儿来说,尤其是补偿听力较晚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他们的认知理解方面的差距。他对理解这句话的能力还没有完全的掌握,那就始终无法达到正常的交流和沟通。
家长一定要重视佩戴助听器的重要性,听得见声音不等于听得懂说话。孩子佩戴儿童助听器后需经过听觉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和听觉理解一系列的康复训练,使孩子能听得明白。而语言康复则更为复杂,这些均需要正规语训机构及学校的帮助。
另外,孩子还小,等大一点再进行康复训练?家长要知道,听觉语言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为2~5岁。错过黄金时期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无法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学习能力降低、缺乏自信等各方面问题。
语言发育的最初阶段就是模仿,宝宝首先必须能听清父母的发音,才能发展到模仿发音。有听力障碍的宝宝由于听不清楚,导致发音不准确,尤其是韵母音很重。父母还可以发现宝宝喜欢近距离看电视;在宝宝背后呼唤他时,需要很大的声音才能让他听到。甚至有的宝宝能自发地学会唇读,也就是紧盯着说话者的口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宝宝了解对方的语言,弥补听力上的不足。
带宝宝去做个听力检查是必须的,如果确实属于听力问题,就要配戴助听器,对完全丧失听力的宝宝需要植入人工耳蜗。只有听力改善了,宝宝的发音才能有进步。
聋儿失去的不仅仅是听力
每个孩子从出生后,就开始用听觉学习语言,且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听察觉”、“听分辨”、“听识别”、“听理解”
1、首先是“察觉”
对于先天性耳聋的宝宝来说,不管他们有多大,在补偿听力之前,他们的“听觉年龄只有0岁”,没有任何声音经验,所有对声音的一切感知都应该从“听察觉”开始,孩子首先要先能感知到声音,这是我们康复训练的第一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这一步,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就能感知声音了,听到到就能模仿,模仿就能学得会,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不能用健康听力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康复的过程。
2、分辨声音
经过了“听察觉”阶段,宝宝能够感觉到周围很小的声音,这时候就到了“分辨”的阶段。那些是自然声响,那些是人语音声。自然声响包括噪音、动物叫声、自然界的风雷雨电,交通工具、乐器等等。
3、识别声音
识别声音的能力,相当于把声音分类,同时产生声音记忆。需要识别每一种声音的不同频率。语音的范围在20~4000Hz,在这个范围内,需要具有非常敏锐的声音识别能力,比如分辨出妈妈声音的特点,爸爸声音的特点?
4、听觉理解
在分析并整合声音特性的基础上,能将声音特性与语言、认知等结合起来,幼儿对声音做出联想和反馈后,才算进入听觉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听觉理解。听觉理解会促使宝宝产生2个听觉行为。
第一个是听觉选择:是在两种以上的声音中,或者在噪音环境中选择性听取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有吸引力的声音的一种能力。
第二个是听觉反馈:是听到声音或语言后出现的一种自我调节反应,例如:说话模仿发音时,不断通过自我调节,使得自己模仿得更像,更接近。直到准确无误地发音为止。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