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助听器的确有效,但助听器的作用也有限度。助听器,故明思义它是帮助用户听声的仪器,也仅仅是帮助用户去多听声音。这种现象有些像戴用义齿(假牙),没有义齿恐怕硬一点的食物就对付不了;有了义齿也同样不能去啃硬骨头。
如何正确期待助听器效果?
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很快适应,并认为佩戴助听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刚开始减少佩戴时间,一天约2-3小时即可,以后慢慢增加佩戴时间。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有意识的注意某些细微的声音,如流水、闹钟的声音、翻阅报纸的声音等。有意识的围绕声源走动,学会辨别声源的方向。
助听器可以将声音信号放大,最大限度地保证使用者感受到声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太小的声音不容易听清;其次,助听器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听力损失情况有选择地放大不同频率的声音(比如,对高频听力损失重的患者,高频多放大;对低频听力损失重的患者,则更多地放大低频),努力保证使用者既能听到又尽量听清;第三,绝大多数助听器都有重点放大语言频率,重点保证语言沟通;第四,加上一些特殊电路后,一些助听器在放大弱小声音的同时,还可以按需要限制较大的声音输出。由于具备了上述功能,助听器能使绝大多数使用者受益。
助听器对语言声反应好,对非语言声反应就不好。因此,在一对一交谈时,助听器的作用至明显,其他情况下会差些。举例说,有些戏迷或音乐迷,希望戴用助听器后仍能像以前一样欣赏戏曲和音乐。这种愿望恐怕不易实现。韵律可以明确地感知,但“味道”总有不足;一些高频乐器的声音听不好,且以往的“字正腔圆”现在会有些“变调”。
对于看电视和听收音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一半左右的人认为不太满意。因为,电视与收音机放出的声音信号己经与原有的声音不同,这种改变本质上是一种“失真”;而通过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信号会再次改变、再次“失真”。两次“失真”导致一部分使用者“听不太清楚”。当然,听好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还问题不大。
然而,助听器又非"万能",做不到十全十美,也解决不了耳聋患者存在的全部问题。比如,正常听觉的高频上限是2000Hz,而助听器的频响范围能到8000Hz就已经很不错了,对频率超过8000 Hz的声音很少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耳聋患者无论戴用多好的助听器也不会获得比正常人更好的听力。因此,认为戴用助听器就不再有听觉障碍的想法是完全不现实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