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怀疑孩子听力有问题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科学的听力检查,了解孩子的听力损失是什么类型(如传导性、感音神经性等),听损达到什么程度,从而判断和评估听力损失的情况。对小儿必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孩子戴上助听器后仍旧不会说话怎么办?
可能由于聋儿刚戴助听器还没有经过听力语言训练。因为语言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没有经过语言学习聋儿只能听到声音,而听不懂也属正常过程。强化听力训练是提高聋儿听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聋儿康复评估题库内容(听觉评估部分),首先选择双音节词图片进行听觉训练,待聋儿熟练掌握图片的语音和语义后,家长或教师与聋儿并排而坐,但要回避视觉,对聋儿进行听声识图测试,测试结果可反映聋儿的听力情况,也是判定聋儿对测试内容是否听清、听懂的好方法。
聋儿戴助听器后,仍分辨不清语言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听力损失过重或高频听力补偿不足。依聋儿的实际听力损失,重新调试或选择适合功率、频响范围的助听器,使其得到合理的听力补偿,改善聋儿的听门辨能力。
就像看不清了要配眼镜,听不清的人需要佩戴助听设备,助听器已经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了。一般没有其他禁忌症,佩戴上助听器后就能接近正常的听声。但有这样的听障小儿,他们戴上助听器,但就是不肯开口说话,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由于这些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发生在语言习得之前,称之为语前聋,一般可能是先天异常或是在婴儿时期就有的听觉受损。语前聋会损害一个人口说语言的能力。
因此,听障儿童在佩戴助听设备后,需要进行言语康复。人类言语交际的过程可以表述为:说话人在特定的情景中将一定的意义的内容变成特定的语言形式发送给听话人,听话人接收到说话人的语言形式并从中理解其意义。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言语过程就是一定的信息被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听觉功能的发展。人的各器官功能是“用进废退”的,听障儿童也是如此。听觉言语训练,是对听障儿童的听觉器官进行有计划的声响刺激,并建立刺激联系,从而逐渐形成听觉概念的一种训练。它可以刺激听障儿童意识到声音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越来越习惯于使用听觉去感知,认识周围事物,从而促进听觉功能的发展。
与听觉健全儿童相比,听障儿童在语言习得方面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 发音不清
这是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发音不清可能是声母上的,如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不分;也可能是韵母方面,如an和en不分;声调的相混更是常见的。发音不清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接收到的信号含糊,听障儿童不能准确地模仿发音;二是发音需要口耳协调,由于听力损伤,造成口耳协调不当;三是由于语言训练开始较晚,发音器官不能运用自如。
* 音色不好听
最常见的是尖声尖气的“假嗓音”。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可能有两个:一是由于辨音能力差,自己不能控制声带;二是不会利用共鸣器。
* 音节受限制
听觉健全儿童3岁至3岁半时就可以说出17个音节的句子,听障儿童则由于发音体不灵活等因素的限制,只能连续发出几个音节而且缺乏流畅感。
* 语调不准或缺乏语调
显然这是不能控制声带的松紧造成的。词汇量小于同龄听觉健全儿童这是听力障碍影响接收语言素材的结果。
* 不能分辨同音异义词
这说明理解性语言发展得不充分。
* 不合语法
语法是抽象的结果。听障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抽象能力低于听觉健全的儿童。语言教育是听觉与言语康复成果得以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听障儿童的语言教育既有与健听儿童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从共性来看,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应有共同的教育及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共性的教育目标需要通过相应的阶段目标与特殊的途径才能逐步完成。
听障儿童语言教育的重点是:强化口语、学词学句、说写并举、读写并重。教学内容应尽量结合儿童生活实际与经验,教学安排应小步递进、稳步发展。教学手段应立足现代先进技术,传承优秀传统经验,切实提高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与认知水平,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