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是个辅助工具,就像有人腿拐了,给他一根拐杖,拐杖可以帮助人走路,但想要借助拐杖跑步就难了。助听器也是一样,帮助你正常的交流,当然,听不清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自身的言语分辨能力;耳聋的时间长短;助听器本身的性能,通道数、方向性、降噪功能等。
助听器戴了半年,摘下来不戴感觉比以前更严重了怎么回事?
可以复测下听力,看看听力是不是真的下降了。一般来说,听力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下降,除非突聋。能感受到不戴不如以前是因为通过助听器的补偿,提高了聆听质量,可是一旦拿下来就又恢复到原来听不清楚听不到的状态,实际上在没有选择助听器之前,就是交流困难,聆听起来费劲,不戴也只不过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这说明助听器对用户起到了作用。
适应性的问题:
长时间佩戴助听器后,已经习惯了配戴助听器后所补偿的更完整的声音信息;突然取下助听器后,所听取的声音信息差异性较大,产生的一种不适应的感觉。如同夜间突然将房间里的灯关掉一样,会什么都看不清,过一段时间慢慢适应之后,才会看清一部分,但无论如何也不如开着灯看得清。
有了参照物会做对比:
未配戴助听器之前,能听到的就听到了,听不到就是听不到,患者会认为很正常,听力不好嘛;但配戴助听器之后,患者会听到或听清更多更丰富的声音信息。长时间配戴之后,患者会认为这些都是他应该可以听到的。但取下助听器所能听到的声音信息会对患者造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会产生配戴助听器后会越戴越聋的错觉。
尽管出现了听力障碍,在使用助听器之前,这些患者一直在用自己的耳朵听,获得的是“真实”的听觉信息。而戴用了助听器,听到的却是些并不熟悉的声音,他们因此而一时不能适应。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让助听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助听器适应性训练并不复杂,总的原则是坚持戴用分步适应。从每日戴用时间上讲,宜从短到长;从音量调节上看,宜先小后大;从交际环境说,宜先安静后嘈杂、先简单后复杂。如此循序渐进,才能够帮助使用者尽快度过适应期,使助听器的作用至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旦如此,相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戴上的助听器摘不下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