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助听器后与老人交流时,不要在他耳边大声喊,而应降低说话的速度,并让对方能看到自己的口型,这样多数老人可以与人相对正常的交流。同时,适当而持续的交流可以减缓老年人听力下降的速度。相反,家人如果因为老人听不见,而不与之交流,则会更进一步加重听觉神经萎缩的速度。
为什么戴了助听器却还听不见?
01、听障患者自身言语分辨率的下降
有部分患者听力下降五年、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却没有进行干预和补偿,平时在交流过程中靠对方大声说话、看对方的口型或者用文字进行交流,平时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甚至有部分患者直接不与外界交流。
我们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的流程是:通过外耳收集声音,鼓膜和听骨链放大声音,内耳把声信号转换成生物电信号,再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有句话叫脑子越用越灵,如果言语信号大脑很少接触到,那相应的这部分功能会退化。所以很多患者平时听的少,交流的少,突然戴上助听器,可能会出现听得到,但是不能够理解的现象。这种现象如同经常使用拼音进行电脑打字,而在偶尔在稿纸上书写时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
感音神经性听障患者的言语辨别率会比传导性听障患者差很多。与正常听力者相比,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不仅存在着音量减轻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着频率失真(频率分辨率差)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用一般讲话音量交谈,听力正常者交谈起来毫无障碍,而听阈为60分贝的感音神经性听障患者则可能出现听不清,甚至听不全发音。虽然戴上了助听器,但听障患者还是不可能把每个音节或字都听得清楚,尤其是在噪声环境中。
这是因为,虽然经过助听器的正确补偿,但患者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①、时间解析能力差;
②、频率解析能力差;
③、听觉系统受伤后的降噪能力差,如同眼睛一样能看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看清;同理,能听到声音不一定听清了,而即使是能听清声音也不一定能听懂。若听觉中枢受损,听觉分辨能力会更差,称为中枢性听力损失。典型的中枢性听障患者完全可以听到声音,甚至是极细小的声音,但他们听不清、听不懂。
显然,听不到肯定会听不清;但即使听到了,由于内耳、听中枢分析能力下降,也依旧会可能听不懂。
02、佩戴助听器需要一个磨合期
当初次佩戴助听器时,或者更换了新的助听器时,需要有一个磨合期,就像刚戴上一副新眼镜时,可能会出现头晕的现象。我们初次佩戴助听器时,大脑必须学习如何重新理解这些声音,特别是听复杂的语言。如果听不懂别人的讲话,偶尔听不到一些比较轻的谈话时,不要着急,与别人交流时需要结合视觉提示,观察谈话人的面部表情或者体态来帮助理解谈话内容。
刚开始佩戴,尽量先从安静的环境,一对一交流,和熟悉的谈话人开始锻炼,交流的时候需要让对方放慢说话的语速,遵循由简到繁、由浅至深的原则。
听觉包括三个阶段:听到(察觉)、听清(辨别)、听懂(理解)。这三个阶段是包含关系,如听得清就一定是听到了,而听到了却不一定听得清。这说明,越后面是越高级的神经系统参与的活动。内耳具有简单的声音信号分辨能力,内耳受损后,听觉分辨能力就会有所下降。老年人的中枢神经退化,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减弱,和同样听力损失程度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识别能力更差,听不清、听不懂的现象就更常见。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