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老年人的听力属于渐进的听力损失,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的感觉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了,尤其是在嘈杂的环境。这是由于某些频段丢失,长时间听不到这些频段的词语,就会造成言语的丢失,形成了“语音退化”,此时大脑识别言语的功能也在退化。听力损失时间越长,言语识别就越差。
为什么戴上助听器心里又不好的感觉呢?
一是习惯问题,因为50~70岁的人,说老不老,但很多人心理上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老的。戴上助听器后会影响外观,客观上给人觉得他已经进入老年人行列或是功能出现退化的状态,对他们的心理会有负面影响。二是这类人听力下降后,在安静环境下与人交流还是可以的,所以如果不是社交上很必要的话,他们可能会宁可选择原来已经习惯的那种生活模式。
助听器期望值过高,对助听器效能的要求过于苛刻,总是以年轻时,听力好的时候为标准,来评价助听器的补偿效果,当然不满意。特别是有些人未经专业听力学机构干预,在不规范地使用了劣质或根本不适合他用的助听器或虽然适合他,但未经适应期训练,就盲目使用后,更是认定助听器不管用。
1、一定要自己亲自试戴助听器,体会一下助听器的感觉。一般来讲,如果戴上助听器,音量放到适中,能听清一米以外的普通讲话声,这就初步说明有效果。决不能图方便,托别人去带一个助听器来用。例如,有的子女孝敬父母,从国外带个价格不菲的助听器来,但事实上配戴效果往往不佳。
2、选用盒式或耳背式助听器的朋友,一定要选做耳模,这样既能有效地防止助听器反馈啸叫,又能改善和加强助听器的声学效果,提高声音的清晰度。
3、戴上助听器,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开始戴助听器时,会不习惯,不舒适,尤其是听力下降已持续一段时间的朋友,总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是1~3个月。
第一步,戴上助听器,音量适宜,听听自己的声音,听听周围生活中各种熟悉的声音。
第二步,适应了小范围内的声音后,可试着听大范围内的声音。
第三步,去适应各种场合声音。原则为:先单调,后嘈杂;先室内,如厨房、客厅等,后室外,如菜场、商场等;先短时间配戴,慢慢适应,逐步延长时间,直至整天配戴。4助听器为精细的电子产品,忌潮湿、忌高温、忌碰撞。
4、一般使用寿命5~10年,精心保养,可延长其使用寿命。晚上应取下助听器,关闭电源;一段时间不使用就取出电池,这是最基本、最有效的保养方法。
5、有人说,戴助听器会加重耳聋,这种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些朋友在习惯戴助听器一段时间后,因为各种原因不戴了,比如耳内流脓、外耳道过敏等,此时会感到听力似乎比以前更差了。这实际上是因为已经习惯了听放大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功能性耳聋;再则因为衰老的过程并没有停止。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听力损失的言语可懂度呢?
1.助听器是补偿声音的,听懂声音还是要靠自己大脑的配合。
2.一旦发现有听力损失,尽快佩戴助听器,把丢失的频段尽快补上。
3.佩戴助听器后,声音不要放的过大或过小,这样反而听不清楚。要适中,要舒适。
4.佩戴助听器后,与别人聊天时,要求与你聊天人的语速慢点,给大脑有一个反应的过程。
5.最好让家人给你每天念20分钟的报纸,听完后进行叙述,直到叙述正确为止,一定要坚持。
6.最重要的一点,一些有损失的人,因与别人沟通不畅,造成自闭,不爱说话。戴上助听器,要多与人沟通。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