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老年人“耳聋”、“耳背”是正常现象,等他们习惯就好。其实这是天大的误区。听力障碍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和睦,也妨碍了他们与社会正常的联络沟通。一般来说,当双耳的听力超过40分贝时,建议使用助听器。
为什么有人说戴助听器效果不好?
助听器是辅助患者听力得到补偿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如果患者长年听不到声音,初次佩戴上助听器,耳朵开始有很多不同的声音频率在刺激听觉反应,还有精神中枢,记忆,平衡感等等,大脑会一时接受不了,让患者突然不适应,所以要让患者在初次佩戴的时候,时间不宜过长,循序渐进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佩戴的效果与助听器的档次、自身的言语分辨率以及佩戴的时间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具体建议去验配中心咨询或者调试。
佩戴效果不好有多方面的愿原因,同样的助听器不同的人带上效果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听损时间耳聋性质不一样,个人听力损失的程度,言语的分辨能力,都会关系到助听器的佩戴效果。耳聋时间越长听觉功能退化的越厉害,听得到声音但是听不懂,但是随着佩戴时间越长听觉功能会慢慢恢复,也会越来越好,所以建议如果老人听力下降及时验配助听器,早发现早干预,这样效果也更好。
老年人戴助听器效果不好的原因
1、老年人缺乏听力康复意识,认为听力障碍天经地义,人老了,听力障碍是必然的,对听力障碍下降不加理会,由于康复知识缺乏,没有配助听器的要求。
2、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验配,缺乏必要的临床助听效果评估,佩戴以后不满意,觉得不舒适。助听器的选型非常重要,要依据听力图分析病因确定验配耳,可以将助听器佩戴后的预期情况告诉老人,让他理解并有思想准备,树立适当的期望值。
3、老年人验配助听器后期望值过高,总觉得与年轻时的听觉不一样,缺乏顺利度过助听器适应期的耐心。树立适当的期望值,这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期望值一定要告诉老人,否则,他们就不能佩戴助听器了。助听器适应训练至少需要的12天至1个月。一般连续佩戴1—2个月以后,大部分都能顺利度过适应期。在助听器适应性训练阶段,要有专业人员定期评估,设定目标。与老年人建立密切的沟通,并给予指导。
4、老年听力障碍的特点是高频听力损失较重,加之可能出现的听神经退化,助听器佩戴后经常投诉声音大但言语分辨不清,尤其背景环境声较大时更为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必须经过认真评估,有针对性地设置助听器不同听觉模式,加之听觉心理适应,才能改善其听觉效果。
诸如上述问题,听力障碍人士更应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正确的看待结果,助听器毕竟是辅助作用,不会像原来的耳朵一样,因为根据年龄的问题,语音辨别能力也会逐渐下降,听神经,脑神经等反应相对弱一些,所以听力下降的老年人,听着效果不好,原因并不是助听器不好单一原因。
助听器,顾名思义它是辅助聆听声音的工具,它不具有干预的作用。部分人在选配助听器时总是把它的效果扩大化、理想化,希望戴了助听器就变回正常听力。其实助听器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将外界的声音放大,以适应自身的听力补偿要求,满足听损人群日常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并不能代替真耳。所以我们要对助听器的效果有正确的认识,合理的期望值。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