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心理研究会的调查问卷显示,对1446名残疾人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423份),其中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等。这些残疾人中农业户1313人,非农业户110人,其中低保家庭376人,男性793人,女性630人。
调查结果显示,1446名残疾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残疾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残疾人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通过初步数据分析,听力残疾人群的心理问题居首,而且他们以不安情绪最多。
听障人士如何战胜心理压力?
专家表示,听力障碍人群心理问题居多的原因与其对周围环境及社会人群接触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加之手语的表达有限,交流不畅,不能完全融入周围的环境中,不能有效沟通和诠释自己的精神、感受,长期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
1. 孤独感
独自一人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群中的孤独。一天两天,还可以忍受,但是天天如此,难免心理上承受不住。久而久之,深深的强烈的孤独感就不知不觉的深埋心中。 我认为,在这种公众场合下,千万不要装作能听懂大家说话的样子;当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轰然而笑时,也不要跟着干笑几声。这么做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心理上的压抑感更为深重。所以这些类似的场合发生时,比较合理的办法就是不管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静心看书、出去闲逛,通过转移注意力找到生活的乐趣。其实还有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改变对孤独的观念,即学会享受孤独。人都怕孤独,但又都逃不掉孤独。既然逃不掉,何不把它当成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接纳它、享受它呢?
2. 多疑心理
听力有障碍,听不到别人在说什么,更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就容易产生多疑的心理。互相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而多疑的心理恰恰阻碍了人际关系上的和谐。针对这种心理,较好的方法是,抑制这种心理活动。然后在交往中,不断和别人沟通,交换思想,加深对别人的了解,这时你才会发现,当初你的想法是错误的、可笑的。更好的方法,就是形成一种思考习惯,即凡事往好的方面想。
3. 信息量贫乏
听障人士缺乏信息渠道,往往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以为世界就像他想的那样。等他终于获得信息,他已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了,此时的沮丧心情可想而知。比较理想的方法,就是善于寻求帮助。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敢于突破心理障碍,向别人敞开心扉,让别人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很愿意帮助你的。
4. 挫败感和失落感
听障健交往中,和听障人士交流毕竟是件很吃力的事情,有些正常人就会显出很不耐烦的情绪。碰到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听障人士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这时只有通过很强的心理调节能力来战胜它,不要把它放在心里慢慢地沉淀,变成一种自卑的心理。所以,在听障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让他养成一种思维定势,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往好的方面去想。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他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积极地面对它。
残疾人心理研究会专家表示,研究会曾对193名学前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脑瘫和自闭症等五类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心理调查问卷显示,不同残疾类别儿童家长心理压力具有差异,其中智力残疾、脑瘫和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儿童家长。帮助残疾人不仅仅在生活上,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健全人格,这样才能真正让残疾人融入社会。今年残疾人心理研究会还将建立网上心理医院,专门针对不能出家门的残疾人,网上心理医院能够让残疾人不出家门接受心理辅导。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