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听力损失是一个隐形的声学滤波器。他们听到的言语信号不够响亮清楚。也就是说,轻度听力损失儿童听到言语会较少。一个听力在30 dB的儿童会错过课堂上25~40%的内容。一个听力在35~40 dB的儿童将会错过教室里50%的内容。Bess等人在1998年曾报道到,在最微小听力损失(轻度或单侧)的儿童中,37%在三年级时不及格。
幼儿轻度听损要不要配助听器?什么时候戴助听器比较合适?
关于听障儿童干预,国外Yoshinaga-Itano 等对听障儿童干预年龄与个人融入主流社会的社交能力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早期干预的生理年龄越小,个人的社交能力发展越好,且个人社交能力的发展与言语语言发展呈正相关。研究认为干预的生理年龄影响听障儿童的认知发育水平、眼协调与运动、个人与社会、听觉言语、操作、总体认知能力,干预生理年龄越小,认知发育水平越好。

对于有轻度听力障碍的儿童、婴幼儿来说,家长对轻度听力障碍往往也采取不重视的态度,甚至认为是孩子年龄太小,反应不灵敏,或者认为等孩子长大了就能像健听者一样听到。但是,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需要更好的听力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即使是轻度听力障碍,也会影响孩子的言语发育。
儿童的轻度听力损失其实是最不容易被察觉的,因为大多数儿童都不会主动告诉家长,这一点和成人不同。但正常的听觉条件是语言发育的基础,人类听觉语言中枢功能发育的黄金时间大约是3岁以前。如果在这个时间没有得到适当的听觉刺激,那么就会造成语言发育的迟缓,以后需要更多努力才能追上同龄人水平。如果不进行听力干预,孩子今后在社会上的沟通就会有障碍,因此早发现新生儿听力障碍是听力学家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轻-中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就已经不知不觉出现了听觉功能、言语发育、逻辑思维、认知学习等方面的迟缓,只不过家长没有明显察觉到与同龄孩子的差距,但往往等到9-15岁高课堂学习要求、高难度学业跟不上的时候家长发现就比较迟了。

幼儿一旦发现听力损失就要及时干预了,大部分听损孩子是可以通过现代的医疗辅助手段(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变得和普通孩子一样轻松听得见的。因为孩子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和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孩子有可能因”聋”而致哑,造成终身遗憾,所以
幼儿要做到三早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希望家长、教师不要再忽视学龄儿童的轻度听损问题,不要再给轻度听损的儿童贴上“不认真听讲”“不好好学习”的标签,要让轻度听损儿童尽早接受专业的听力诊断、干预,让他们在课堂听讲上与健听学生拥有相同的听课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微听损对儿童学业的不良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