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疾病之一,其中70%~80都是由感冒引起。如果家长没有足够重视,未积极治疗,可能引起宝宝听力下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育。
中耳炎是指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中耳炎比较好发于儿童。根据引起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通常我们最常见中耳炎就是化脓性中耳炎。
孩子得了中耳炎,该怎么办?
中耳炎是小儿的多发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听力障碍。
宝宝小的时候不会说话,家长一定要注意多观察宝宝,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 发病原因 】
1. 婴儿的耳朵内部尚未发育完全,易给细菌可乘之机。
2. 如果宝宝营养不良、受凉或患有肾炎、结核、心脏病时,也都容易诱发中耳炎。
3. 宝宝平躺吃奶,乳汁很容易流入耳中,而诱发中耳炎。
4. 如果宝宝患有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细菌易通过血液循环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 症状 】
1. 宝宝哭闹不安、拒绝吃奶,有时可见耳后部红肿,家长触碰会大哭。
2. 常见宝宝用手抓耳朵,对大人的呼唤声或鞭炮声等反应迟钝,表明宝宝可能有听觉障碍。
3. 不明原因的发烧、烦躁不安、无法安睡等,这都有可能是中耳发炎造成的。
【 护理方法 】
1. 一般会采用耳道内滴药的方法。这要求宝宝配合。对于较大的宝宝要进行说服教育,使其侧卧于床上,或者坐在椅子上,头偏向一侧。对于较小的宝宝需要固定住其身体和双手,头部侧着固定好。
2. 滴药的时候应注意:由于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滴药前应将宝宝的耳道拉直,使药液顺利流入。为了促使药液流入鼓膜区,滴药完毕以后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滴药以后让宝宝暂时不要动,保持侧卧,待药液渗入耳内组织以后再起来。
3. 如果宝宝是慢性中耳炎,而且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珍。
4. 哺乳时要斜抱宝宝,以防乳汁流入中耳。

【 治疗】
1.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很常见,绝大多数都可以治愈,所以不用太过担心,但也不可不重视,因为孩子免疫力还低,需要家长细心呵护,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并发症的发生。药物可给予抗生素、激素、粘液稀释促排剂、收缩鼻腔的鼻喷雾剂,年长能配合的患儿可行咽鼓管吹张。
2.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成人则可考虑行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对于不能配合穿刺抽液或反复发作者,应考虑鼓膜切开及置管手术,如果同时伴有腺样体肥大,则需同期行腺样体切除术。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3~12个月,大部分患儿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外耳道。
3.所以题主不要慌乱,及时就医,祝孩子早日康复哈
【 预防措施 】
1. 注意给宝宝补充营养,做好保暖工作,预防宝宝感冒。
2. 给宝宝洗澡、洗头时要用手堵住外耳道口,以防污水流入耳道。
3. 不要给宝宝用力挖耳朵,以防皮肤感染而使细菌侵入。
4. 尽可能保持宝宝的鼻腔清洁,避免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内。
5. 避免让宝宝长时间含着奶嘴。因为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造成感染。
顺便提醒一下家里有宝宝的父母们,大人假如抽烟不避开宝宝,烟味也是诱发宝宝急性中耳炎的罪魁祸首!另外,宝宝如果是母乳喂养的,那宝妈切不可吃辛辣上火食品!奶粉喂养的宝宝,也切记随时注意宝宝大便情况,避免宝宝上火。火气也是诱发宝宝身上炎症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