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最是无情,衰老也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伴随着年纪的增大,人体会发生正常的生理退化,皱纹增多、牙齿松动,由于内耳神经末梢发生神经的退行性变化,也容易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退化。
许多老人家眼花了会戴眼镜,但听力下降却不愿意使用助听器,老人家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大家都了解吗?
老人在听力下降后,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心理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否认
在发现听力损失的初期,绝大多数老人认为,听力损失并不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他们否认听力损失这一事实。
事实上,否认行为是一种防御心理的阶段性表现。针对这一时期的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我们需要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其困境所在,帮助老人积极地度过“否认”阶段,而非强制其做出改变。
第二阶段:被动接受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对待疾病的看法会逐渐由否认心理转变为被动接受心理。他们认为,看不见、听不清等身体变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必然发生的事实。
然而,被动接受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做出改变,大部分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仍然不愿对此采取干预措施。
坦然接受听力损失却不愿主动治疗的心理是老年人失去信心、不愿对听力损失做出任何改善的根本原因。
针对这一时期的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家人和听力师将面临更多沟通及交流,向该时期的老人普及更多科普知识,潜移默化地使其意识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自我形象维护
到了这一阶段,虽然老人已经接受自己听力下降的事实,但出于相貌及外观考虑,一部分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认为,佩戴助听器会使他们看起来“异于常人”,他们并不想因为助听器而使自己的形象发生改变。
换言之,当其发现自己逐渐失去社会地位、可参与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少、无法紧跟时代潮流、周围朋友相继去世时,他们会有意识的维护自我形象,不愿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改变。
随着助听器技术的不断发展,ITC、CIC、IIC等耳内式助听器早已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法,现代数字助听器不仅在性能上得到提高,外观也越来越小巧、时尚。
家人可在听力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助听器,从而为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进行客观、有效的选择。
生理变化、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等诸多因素都是影响老年人群“不愿承认听力损失、不愿积极采取措施”的原因所在。
我们应充分掌握老人的心理变化,采用理解、沟通、互动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引导。
如此,老年性听力损失人群才能由被动变主动,尽早佩戴助听器、尽早避免听力损失对生活造成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