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听力损失对老年人来说不可避免。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打电话听不清、需要别人重复所说的话、常被家人抱怨电视声音开得很大。特别是高频率(高音调)的声音,像是小孩子的声音、鸟叫声等常会听不到。
为什么老年人听得到声音,却听不清楚,听不懂?
大多数老年性耳聋患者的主要问题是“听得见,听不清”。在安静环境下言语理解力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别,而在噪声或竞争语句的环境下,语言分辨能力很差。
老年人的听觉器官发生退化后,对某些频率的声音,主要是高频部分,灵敏度变差,就像眼睛出现色盲,而有些频率的声音仍然能听得见。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能感知到的声音是不完整的声频,虽然响度感还有,但是由于听不见决定声音清晰度的高频部分,所以能听到声音,但不清晰。
一般来说,听觉包括三个阶段:听到(察觉),听清(辨别),听懂(理解)。这三个阶段是包含关系,如听得清就一定是听到了,而听到了却不一定听的清。
内耳具有简单的声音信号分辨能力,内耳受损后,听觉分辨能力就会有所下降。但由于人的听觉分辨能力有足够的余地,一段话识别70%就足以保证我们听懂,而不必苛求100%,因此,不太严重的内耳损伤还不至于使患者完全丧失分辨能力,听觉中枢则具备更复杂,更强大的声音信号分析能力,听觉中枢受损,听觉识别能力会明显下降,当人进入嘈杂的环境中,由于语言信号本身变的含混不清,正常听力的人听起来也比较困难,听觉功能下降的患者更无法听清。信号声过小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况,比如,电视机声音太小,我们也听不清。遗憾的是,大多数感应神经性聋患者的内耳,听觉中枢都有损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且听力损失越重,辨别能力越差,只有听神经病变例外。因此,多数感应神经性聋患者都会抱怨听得见,却听不清。
还有一种就是感音神经性听损患者在分辨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失。而且,这种损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因此,尽早干预,有声音的刺激,维持听中枢的刺激状态对延缓听觉分辨能力的退化有益无害。
老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是听觉器官功能的退化,这些患者能听见,但听不清、听不懂。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我们提倡长期佩戴助听器,使退化的听觉功能慢慢得以恢复。运用不断改善完善的言语识别技术,帮助用户提高言语分辨率。愿老年患者能通过佩戴助听器重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