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经常戴耳机会损伤耳朵,该怎样劝导才好? - 听力常识 -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欧仕达助听器】

听力科学

听力常识
助听器知识
助听器保养
用户案例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戴耳机会损伤耳朵,该怎样劝导才好? 2022-12-05
       一副耳机加一部手机,似乎是许多年轻人的标配。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上班、运动、通勤还是打游戏,都喜欢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殊不知,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耳机,不仅容易引发耳鸣,还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害。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戴耳机会损伤耳朵,该怎样劝导才好?


       可以给年轻人普及一下经常戴耳机的危害。
       韩国媒体报道,韩国首尔大学医院对韩国2700名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关于听力的调查。该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700名青少年调查对象中,有17%的青少年因为过度使用耳机,出现“噪音性耳聋”的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语言分辨能力下降等。这也就意味着,经常戴耳机过度使用耳机,容易患噪音性耳聋。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25亿人有某种程度的听力问题。若不采取行动,其中至少有7亿人将需要寻求耳科和听力保健及其他康复服务。如何在享受耳机的同时为耳朵撑起“保护伞”,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困惑。



       “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为人一旦从光明陷入黑暗,内心是很绝望的;同样,对一个正常人来说,从有声世界进入无声世界时,生活质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蒋子栋表示,听力损失最影响的是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听力损失得不到处理的耳聋儿童会出现语言功能发育迟缓,老年人会导致孤独、孤立和沮丧感”。此外,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听力损失如果得不到处理,每年给全球带来的额外花销达7500亿美元,包括卫生部门的费用(不包括听力设备的费用)、教育支持的费用、生产力损失和社会费用等。



       长期使用耳机会对耳朵造成以下伤害:
       1、长时间地戴耳机听歌,可导致耳聋提前约30年到来,并且一般很难发现自己的听力下降,因为一般损失的听力在中高频阶段,听力学检查一般是感音神经性耳聋,不会表现为突发性耳聋而及时就诊,因此发现时一般错过了治疗时机。
       2、导致神经性耳鸣,持续或者间断出现耳朵有杂音,如嗡嗡声、唧唧声、电流声等,症状明显时可以影响个人的工作及睡眠休息。
       3、经常头晕头痛,甚至耳朵一碰就痛,严重时会导致身心功能紊乱。

       当人耳朵听到的音量超过85分贝时,时间较长可造成听觉疲劳;当音量达110分贝以上时,足以使人体内耳的毛细胞死亡。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声音过大、每次听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听觉神经,造成兴奋性,植物神经功能也会紊乱,除了耳鸣,严重的还会导致厌食、失眠等症状。在所有的噪声中,脉冲式噪声,就像MP3里传出的声音,对听力的损伤最大。



       耳机怎么戴才是正确的?
       1、不要打开太大的音量:耳机与耳亲密接触,接近耳膜,声波刺激耳膜,佩戴耳机时不要调整太多音量,减少声波对耳朵的损伤。

       2、佩戴耳机的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佩戴耳机使得耳朵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的环境中,会导致内耳受损,而且会出现头晕,耳鸣的症状,因此在佩戴耳机的时候不要长时间佩戴,要注意休息。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


欧仕达官方微信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

注册X

找回密码X

获取验证码

确定

找回密码X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来源网络采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