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是怎么引起的? - 听力常识 -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欧仕达助听器】

听力科学

听力常识
助听器知识
助听器保养
用户案例
      耳鸣耳聋是怎么引起的? 2022-11-22
      耳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可能大多数朋友都出现过耳鸣的现象,只是患有耳鸣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所产生的音调也不尽相同。患有耳鸣会使我们的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精力不旺盛,对生活工作都会有所影响。



耳鸣耳聋是怎么引起的?


      耳聋耳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由于先天性的因素所引起的,比如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由于后天性的因素所引起的。
      1、分泌性中耳炎:正常人的中耳是含气的,当中耳的引流通道———咽鼓管阻塞时可出现中耳积液,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2、长期接触噪音:据调查,苏丹地区偏僻部落人的听力,比城市居民听力好,特别是65岁以上老人,多能保持较好的高频听力。Weston(1964年)调查显示:城市居民老年耳聋发病比乡村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噪音损伤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3、耵聍栓塞:耵聍俗称“耳屎”,是人体外耳道正常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保护作用,分泌过多或排除受阻时可导致外耳道堵塞,从而影响声音传导。
      4、不同的影响:据苏联(1976年)普查莫斯科及格鲁吉亚两地区居民听力发现,后者地区多吃素食,冠心病发病率少,老年人听力多保持较好,而莫斯科居民以肉食为主,血胆固醇较高,心血管病发病率高,老年人听力亦差。Rosen(1962年)发现吃低饱和脂肪饮食的老人平均血胆固醇为5.2mmol/L,而吃饱和脂肪饮食者血胆固醇可升高达6.76mmol/L。Weston(1964年)调查老年耳聋中70%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耳聋轻重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导致传导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
      6、遗传因素。Lowell(1977年)将耳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5岁以下有家族耳聋史,为平坦型或盆式听力曲线;65岁以上无家族耳聋史,为下坡型听力曲线,语言识别率低,遗传基因占主导地位。在遗传上,男女性别亦有不同,女性组织耐受性比男性强,而且男性接受恶劣环境和噪音的损伤机会也比女性者多,吸烟饮酒比女性多,故老年性耳聋男比女多两倍。
      7、耳硬化症:多有家族史,临床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双耳进行性听力减退,可伴有耳鸣,耳科查体通常没有异常。

      8、药物:如长期或过量使用耳毒性药物,都能引起耳聋;有的用量并不大,时间也不长,但因某些人对这些药物特别敏感也可能引起耳聋。

      9、突发性耳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目前认为是血管病变、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内耳损伤所致。

      10、老年性耳聋:是由于内耳和听觉神经的退行性变所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一般发生于60岁以上,是老年人致聋的主要原因。


      全身性疾病也可表现为耳鸣。如颈椎病可引起血管受压一侧耳鸣、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甲亢等。当这些疾病导致全身功能障碍时,也会出现耳鸣症状,一般可以随着这些疾病的恢复而消失。神经衰弱等精神心理疾病也会产生耳鸣。



      引起耳鸣的病因非常多、很复杂且发生机制不明,但是它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耳鸣,保护好自己的听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


欧仕达官方微信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

注册X

找回密码X

获取验证码

确定

找回密码X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来源网络采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闽)-非经营性-2020-0049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