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在我们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听力下降会造成很多困扰,如沟通不变、出行不便,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和心理疾病。(安全隐患:耳朵有听声和定声源的功能,外出听不清马路风险,容易出交通事故;心理疾病:沟通不畅容易诱发孤僻、焦躁、自卑等情绪,严重的还会引起老年痴呆。)
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听力筛查?
国家规定——强调新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疾病筛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9年6⽉1⽇开始实施,规定全国新⽣⼉疾病筛 查病种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新⽣⼉遗传代谢病和听⼒障碍。这些疾病在早期不易发现,且可导致⻓期的、严重的、多⽅⾯的后果。
“关键期”——“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
“关键期”理论认为,听障⼉童在早期发育过程中 存 在听⼒、语⾔等能⼒发展的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即使给予再多的刺激,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1]。新⽣⼉永久性听⼒损失的发病率约为1~3‰,我国每年⾄少新增2万名以上的听损新⽣⼉,⽽新筛是早期发现听⼒问题的关键⼿段。
在3周岁以前的婴幼儿期耳聋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也能够导致小儿语言障碍,因为此时期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即言语发育期,严重时甚至智力发育迟缓,造成其心理和行为交往的缺陷。对听力损害的婴幼儿,在出生6个月内进行干预,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所以越早发现小儿有无听力损伤并给予相应的早期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听力损伤所导致的言语障碍等不良后果,从而改变聋儿的一生。
研究表明,不管听力障碍的程度如何,只要在6个月内发现并得到有效干预,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基本不受 影响,即使聋也不会哑。做到早诊早治,配合助听器、人工耳蜗,加上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绝大多数耳 聋的儿童都能够重返有声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