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的征兆有哪些? - 听力常识 -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欧仕达助听器】

听力科学

听力常识
助听器知识
助听器保养
用户案例
      耳聋的征兆有哪些? 2021-08-23
      医学上一般将听力下降都统称为耳聋。耳聋并不是指一点点声音都听不到,而是有一定程度区别的,比如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以至全聋几种情况。



耳聋的征兆有哪些?


      1. 高音调、顽固性耳鸣,初时为间歇性尖叫,有时一耳先发作,逐渐发展为双耳持续性的嘈杂声,不少患者兼有颅鸣。
      2. 听力不集中:部分早期耳鸣患者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听觉注意力方面的变化,比如,时间稍长便不容易吧注意力集中在聆听对方的交流上。经常注意不到别人在和自己打招呼。再如,阅读或写作时便难以听到他人的话语等等。
      3. 说话声音变大另有些人可以明显感觉到听到的声音不够大,因此经常将手拢在耳后,以增加接收音量。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时常常要求加大音量,使家人感到震耳难受。
      4. 耳鸣眩晕:耳鸣和眩晕往往时耳聋的信号。出现眩晕、耳鸣或耳鸣明显加重时应当考虑及时寻求医生帮助,检查一下自己的听力状况。
      打岔或者要求对方重复:面对面交流时,早期的耳鸣患者经常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打电话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而无论何时,他们自己说话的音量常会不自觉地加大。对于他人之间的交流,哪怕时最近在咫尺他们也经常难以听准。



      按照听力下降的程度,目前临床上多以语言频率(500、1000、2000Hz)的平均听阈为准,将耳聋分为4级:

      1、轻度耳聋
      听低音谈话时感到困难,平均听阈在10~30dB。
      2、中度耳聋
      听近距离谈话有困难,平均听阈在60dB以内。
      3、重度耳聋
      仅可闻及耳旁大声呼喊,听阈在60~90dB。
      4、全聋

      听不到耳旁大声呼喊,平均听阈超过90dB。



      症状起因

      1、先天性因素
      (1)遗传性耳聋
      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伴性遗传等。发病时间可在产前,如先天性中及外耳畸形、外耳道闭锁、中耳发育不全等;也可以发生于产后,如始于幼年的Alport综合征,成年发病的耳硬化症等。先天性内耳发育不全临床上比较少见,有时不仅仅表现在耳部,还可伴有其他部位的表现,如先天性聋、眼病和白额发综合征、家族遗传性出血性肾炎并发耳聋综合征等。
      (2)孕期因素
      多见于母亲怀孕3个月内感染病毒性疾病如风疹,其他疾病如梅毒等引起。另外,母亲患有中毒性疾病、梅毒腹部过量X线照射、先兆流产、应用过耳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胎儿内耳发育障碍,从而引起耳聋。
      (3)产期因素
      多由妊娠毒血症、产伤、胎盘早剥、脐带绕颈、难产等造成的缺氧所致。严重的新生儿贫血、核黄疸以及母子Rh血型不合也可导致耳聋。

      2、后天性因素

      各种原因造成的外耳道闭锁如外伤、炎症、肿瘤、外耳道耵聍栓、外耳道胆脂瘤等;中耳的疾病如炎症、肿瘤、听骨链中断或黏连、鼓膜穿孔、炎症、瘢痕、增厚黏连等;内耳病变如药物中毒、各种因素造成的内耳退行性变(如缺血、缺氧),外伤造成的颞骨骨折、圆窗膜破裂等;听神经疾病如炎症、创伤、手术后黏连、听神经瘤及其他小脑桥脑脚的肿瘤等。另外,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也可引起耳聋。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


欧仕达官方微信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

注册X

找回密码X

获取验证码

确定

找回密码X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闽网药信备字〔2025〕00102号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来源网络采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闽网药信备字〔2025〕00102号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