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听觉范围被解释为一个人在感受到不舒适之前可以听到的音调和响度等级。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清脆的鸟鸣声和沙沙声的树叶声等微弱的声音,还有音乐、大喊大叫和工业噪音等更刺耳的声音。
人的听力可以好到什么程度?
人耳能感受到的音波频率范围是16-20000赫兹,以1000-3000赫兹最为敏感。
一般情况下,听觉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赫)的声波,也叫可听声。一般人对超出可听声声波范围的声音是难以听到的。当然,人的听力范围也与年龄息息相关——小孩能听到30000-40000赫的声波,但上了50岁的老人只能听见13000赫的声波。
人能否听到声音,不仅取决于人的听觉系统是否健全,还取决于声音的频率和强度。频率指的是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物体每秒振动1次,它的频率就是一赫兹,符号是Hz。一般来说,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人耳感受的音调也越低。人耳可感受的声音频率范围在16~20000Hz之间,大于20000Hz的声音是超声,低于16Hz的声音是次声,这两种声音人耳都感受不到。
声强指的是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声音能量或声波压力。在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内,声能或声压越大,人主观感觉到的声音强度也越大。在实际应用中,表示声压级(SPL)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曲。在听力测试时为了方便起见,专家们将声压级转换成了听力级,即选一组健康青年正常耳,所听到各频率(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Hz)最小声音的平均值,在听力图表上分别定为0dB听力级(HL),也就是正常听力者,但正常人的听力也可波动在-l0dB至15dB之间。例如:听力的分贝数值在16~25,表示稍有听力下降。
在人耳能感受到的频率范围内,对频率在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感,而人类的言语频率(人们正常的说话频率)主要在500~3000Hz之间。据测定,大多数汉语语音频率在500~3000Hz,声强在10~50dB之间的区域内。所以,如果儿童在这个区域内的听力损失较严重的话,他就难以听到或听懂他人的讲话声,也不易通过听觉途径模仿说话了。
世界总是不乏奇人异事。在美国,有一名叫本·安德伍德的男孩,被外界誉为声呐人。他两岁时因病失去视力——被摘除了两个眼球。
但他却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行动自如。“我虽然看不见但我能听到,我能听见墙、停泊的汽车事以及障碍物等,玩追逐游戏是我的拿手好戏。”事实上,他就像蝙蝠一样,嘴里不停发出“滴答”声,用“回声定位法”来感知这个世界。
他会发出响亮的声音,根据回声的不同从而判断前面的物体是什么:回声尖利,是玻璃;回声 柔和,是金属;回声发闷,是木质材料等等。对于距离的判断,则是根据回声的大小高低。
他对声音的敏感度极高,甚至对打篮球、玩电子游戏很在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