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小孩听力下降有哪些原因? - 听力常识 -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欧仕达助听器】

听力科学

听力常识
助听器知识
助听器保养
用户案例
      导致小孩听力下降有哪些原因? 2020-09-30
       国家婴幼儿听力中心作出的统计:一个听力正常的 孩子到三岁时能掌握750个左右的单词,一个有听力损失的孩子,如果出生就被发现并进行早期语言康复训练,这个孩子到三岁时可以掌握近500个单词,几乎可以达到正常孩子的语言程度;如果孩子到了六个月被发现有听力损失,经语言康复后到三岁时也能掌握300多个单词;如果孩子到两岁时才发现有听力损伤,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仅能掌握十几个单词。



导致小孩听力下降有哪些原因?
       引起听力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主要有以下七个原因:

1.遗传
       据2010统计显示,我国先天性听障发病率为2.19‰,其中半数由致聋基因引起。因此,准备怀孕的夫妇,不要忽视孕前检查,特别是自己听障、有听障家族史、曾生育过听障患儿的夫妇,在孕前进行听障基因筛查,可以预防或减少听障患儿的出生。

2.孕期
       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包括风疹、巨细胞病毒或带状疱疹等)、孕期耳毒性药物的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危孕妇(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会对孩子的听力有影响

3.婴幼儿期

       新生儿出生时如果合并严重窒息、严重黄疸、重度羊水污染等,也可导致听力损失。早产儿发育不成熟,引起听力损失的比例会高于足月新生儿。新生儿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也可能损害听力。宝宝出生后3天左右均应该接受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感染性疾病(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耳毒性药物、头部外伤、噪声及中耳炎等是导致听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的遗传性听力损失如大前庭导水管综合症,也会因感冒发热或头部碰撞等在儿童期出现听力损失。




4.耳部外伤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朵的构造精巧、脆弱,尤其是耳廓暴露于头部两侧,容易遭受各种直接外伤,总是掏耳朵、孩子将异物放入外耳道等,都容易导致耳朵受损,影响听力。

5.噪音

       噪声是导致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6.药物中毒性听障

       耳毒性药物主要损伤内耳,会影响到耳朵的两大重要功能:平衡与听觉。以往我国听障(尤其是聋哑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就是耳毒性药物中毒,近些年来随着医学发展,这类患者逐渐减少。耳毒性药物中又以氨基苷类抗生素造成听障为多,常见的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其中新霉素毒性最大。如果耳中毒以前庭为主,患者则以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如走路不稳、眩晕等。若损坏以耳蜗为主,患者则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由于小儿往往不能及时觉察听力下降,常常导致言语发育迟缓,粗心的家长经常认为“贵人语迟”而耽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耳毒性抗生素有明显的个体易感性,即有人长期使用而听力不受影响,而有的人可能一次小剂量使用就造成严重听障。耳毒性药物中毒有一定的遗传性,且常常是母系遗传。听障发生在用药期间,也可以于停药后发现,而且在停药后1年仍可继续恶化。



       某些家长应避免教育子女的不良做法,如猛击患儿头部,会引起外伤性耳聋,应予以纠正,对于年幼儿童的照顾也必须周到,以免头部摔伤,引起内耳受损造成耳聋。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


欧仕达官方微信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

注册X

找回密码X

获取验证码

确定

找回密码X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闽网药信备字〔2025〕00102号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来源网络采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闽网药信备字〔2025〕00102号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