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听障只是它的一个特点,并不改变其是“儿童”的属性,长期的研究和观察表明,听障儿童在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连续性特征上与健听儿童是一样的。所以,家长有必要了解健听儿童的整体发展情况,然后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更科学、有效的养育工作。
如何与婴儿期的听障宝宝进行互动交流?
正常来讲就像带普通的孩子一样,但是因为听力先天有问题,所以更要加强与宝宝的交流,尽量多说,多用耳朵,少看一些视频,少用眼睛来代替耳朵。因为听力有问题的儿童会更注意用眼睛观察,反而降低耳朵的对声音的捕捉。
孩子一出生下来,不论听力是否正常,都会跟父母有不同形式的沟通,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方式肯定跟同成人沟通的方式不一样,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和谈论的内容,都会随着孩子去调整,这也是很多父母觉得比较有挑战性的地方,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父母的调整和改变对于孩子言语语言发展非常重要。
注视面部
父母和孩子每天花非常多的时间观察彼此的面部,这对于眼神接触和建立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当父母抱着孩子的时候,相互注视的动作发生的 非常自然,孩子对观察面部和父母的表情有着天生的兴趣,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表情,来引起孩子更长时间的注意力。这个给孩子早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孩子自然的学习到了必要的沟通和读取别人情绪的技能。
模仿
孩子很快学会模仿大人的表情,大人可以模仿孩子的表情,而且孩子们很快会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因此当孩子发出一些声音的时候,大人也可以去模仿,那么当父母发出声音的时候,孩子也可能会去模仿。
“跟孩子的领导”
如果要了解新生儿,父母要去留意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以及孩子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孩子看什么,父母就跟着看什么,当父母发现孩子在注意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去加以评论,那么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理解。例如,当孩子在盯住一只小狗看到时候,家长可以评论说,看,是只小狗,小狗多可爱啊。
轮替
早期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轮替,即使孩子还不会说话,父母也要对孩子的表情或者动作做出回应。当孩子在做一个动作表达自己适合,父母等着孩子表达完,再做出回应,这样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怎样去进行沟通。一方在表达,另一方等待,然后交换角色。
用婴儿语言
当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做出一些调整,跟孩子讲话的语气要尽量丰富,变化多端,可以用更高音调的声音,更慢的语速,或者有节奏的讲话。这样讲话孩子才更有兴趣,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另外孩子沟通的特点就是重复,孩子很喜欢就用一话题,反复的说,这些话题一般都是跟平时生活很贴近的,这样重复的特点可以让孩子很快发展出有意义的言语。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
当孩子在几个月就诊断出来有听力问题,父母可以不必着急,现代的科技这么发达,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助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来重新听到声音。孩子在婴儿期的时候,及早使用助听器干预,可以帮助孩子接触到声音,同时需要严密监控助听器的使用,如果使用半年以上效果不明显,就需要及早考虑人工耳蜗,早干预,早治疗。很多有听力问题的孩子借助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新技术,同时及早科学干预,在后期是可以回归主流学校,并且在职业生涯中有着不俗的表现

采取听觉干预措施后,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立即找专业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然而,通常全日制的康复机构要求孩子在2岁以上才能入学,一个小时的亲子班或AVT也需要孩子在一岁3个月以上。然而,相关研究表明,配戴人工耳蜗后儿童的听觉语言进步速度在前半年是最快的,如果家长自己没有一定的康复知识,只一味等待机构培训,则会错失良机。康复应该从配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开机第一天就开始。在初期,家长要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
而且,我们提倡的全面康复,听觉和语言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其他智力、非智力的培建也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