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象征,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字词句的排列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然而,这项看似普通的能力却并非人人都能拥有。有不少孩子在该开始说话的年纪却迟迟没有开口。“听”是“说”的基础,听力的异常必然会影响语言功能的发育。3岁前是孩子语言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发育迟缓,就应该尽早就医排查是否是听力异常,以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期。
耳聋程度越重,语言障碍越明显。听力损失25dB以下,一般无语言障碍,不会影响正常的语言交流。
平均听力损失26~40dB的人,对—般的说话声听取没有困难,但在许多人开会的场合会感到听话困难,较小的声音不易听到,如高频下降明显,此种情况更为突出。如果婴幼儿有此情况的听力损失,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的发育及智力的发展。
平均听力损失41~55dB,对普通音量的说话声会感到听辨困难,如发生在婴幼儿期可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影响幼儿的语言学习。
平均听力损失56~70dB,对大声说话听辨困难,如发生在婴幼儿可导致语言发育明显迟缓,且发音异常。
听力障碍对言语感知有什么影响?
1. 对阈值、听觉频率范围和分辨能力的影响
听力障碍使患者的听敏度降低,提高了阈值,不利于言语信号的接收。患者听力阈值的变化在不同频率并不相同,一般而言,高频部分的听力损失往往大于低频部分,而言语声覆盖了较宽的频率范围,是一种复合声,这就造成听觉强度感受在不同频率区域的不均衡,从而降低了言语分辨能力。由于听力障碍者的内耳及听觉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致使他们对声音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感知能力下降,同样会导致对言语的分辨能力降低。
2. 对元音、辅音及超音段音位的影响
由于辅音音位的能量较低且频率较高,而听力损失常常以高频区域为主,所以,听力障碍对辅音感知产生的影响大于元音。对辅音而言,听力障碍对位置信息的影响大于对发音方式及声带振动与否对信息的影响。对元音而言,听力障碍对F2的影响大于对F1的影响。海之声听力认为对超音段音位而言,听力障碍对频率信息的影响大于对时间信息和强度信息的影响。听力障碍者和听力正常的人有不同的言语感知方式,某些声学信息对聋人和听力正常者的意义可以不同。如聋人可借助强度的变化来了解声带是否振动及发辅音的位置,而正常人是靠基频和噪声频谱来决定的。所以,不能仅仅用听力图来预测言语识别率。
3. 言语信息的频率带分布
不同的语音信息有其特殊的频率分布,比如,基频、第一共振峰等。
第一共振峰转移等信息位于1kHz以下的频率范围;而第二共振峰、第三共振峰、第二第三共振峰转移、辅音信息等多位于1kHz以上的频率范围。
4. 低通滤波、信噪比、看话对言语分辨率的影响
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听力障碍可用低通滤波装置来模拟。其对各种言语信息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发音位置、哨音、摩擦音、声带振动、鼻音。低通滤波的高频截止点越低,其产生的影响越大。
听力障碍导致对噪声的抵抗能力降低,信噪比降低会极大地影响患者对言语的分辨能力。信噪比降低对言语感知信息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发音位置、哨音、摩擦音、鼻音、声带振动。
听力障碍者由于听敏度下降,对频率强度等信息的分辨能力减弱,看话就成为他们提高言语分辨力的工具之一。对不同的言语信息,看话所能感知到的百分比不同,分别为:声带振动9%、鼻辅音37%、哨声54%、塞擦音67%、发音位置85%。
听力障碍一是会影响学习及发音,会导致发音不标准,严重听力障碍甚至会导致不会发声;二是会降低安全生活系数,对外界声音的不敏感或不感知,出行与生活都存在安全隐患;发现有听力障碍,还是应该尽快就医治疗,不仅仅是影响言语感知而已。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