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听力障碍-发病机制 - 用户案例 -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欧仕达助听器】

听力科学

听力常识
助听器知识
助听器保养
用户案例
      小儿听力障碍-发病机制 2011-04-13

传导性听力丧失 大多数听力缺陷是后天传导性的听力丧失,与中耳炎和它的后遗症有关。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过由中耳炎引起的轻至中度的,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听力丧失。反复发作或严重感染可导致永久性缺陷。最易感染中耳炎的为那些有颅面部异常(如腭裂),免疫缺陷(如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和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如吸咽,日托场所)的儿童。男孩比女孩更易患中耳炎。

听力系统的任何部位疾病都可导致儿童听力丧失。单独发生或为一综合征的部分的外耳道和中耳的畸形(如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可导致传导功能的丧失。单独中耳畸形的儿童,可发生天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

胆脂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常发生于未经治疗的中耳炎患者,也可是先天性的。后天性胆脂瘤典型地发生在头侧背部有中耳裂的部位。而先天性胆脂瘤则发生在头侧腹部。胆脂瘤可导致听骨链的坏死和传导性听力丧失。感染和中耳裂的闭合,也可导致听骨的结构破坏;砧骨的长期病变过程是最常见影响因素,可导致显著的传导性听力丧失。

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 当感觉性(听毛细胞)和神经性(脊髓神经节细胞)的丧失发生在产前,则名为先天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如果听力丧失发生在生后第1或第2年,则名为儿童早发性进展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先天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可由于外因和内因所导致。

后天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可由以下原因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顺铂和阿司匹林(整个作用是可逆性的);细菌性脑膜炎;先天性和后天性病毒感染,如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细菌性内毒素和外毒素;听力损伤,这是由于暴露与过响的音乐,火器,发动机噪音或声音过响的玩具;暂时性骨振荡或骨折所导致的听力损害(骨折对由中耳创伤性破坏所致的听力丧失含有传导性成分)。

不同的病理情况可影响内耳,最常见的是耳蜗听毛细胞的丧失,常包括前庭系统。耳蜗神经细胞---脊髓神经节细胞---常被保护一段时间,但最终因为缺乏营养因子而退化,如大脑产生的来源于听毛细胞的神经营养因子。另外,可发生脊髓神经节细胞丧失,不伴或伴少量听毛细胞丧失。

骨迷路畸形也可导致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这些情况通过CT诊断。与迷路畸形有关的听力丧失的程度不同是从无直至全部,并且可以是稳定的,不同的和进行性的。这种听力丧失可含有传导性成分。一组X连锁遗传的迷路畸形包括卵圆窗的损害,患儿表现为先天性传导性听力丧失。外科切开卵圆窗可导致大量的脑脊液丧失,常伴该耳听力的持久性损害。

淋巴管周围瘘可导致进行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并常与迷路畸形有关。创伤性淋巴管周围瘘发现在头部创伤的儿童中。偶尔轻度头部损伤的新生儿或婴儿可发生双侧性瘘,引起快速进行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这一情况必须立即诊断,因为外科干预可防止进一步的听力丧失和可能发生的脑膜炎。

听神经(Ⅷ)原发性疾病在儿科少见。最常见的是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Ⅱ型病人中的神经鞘瘤,其他罕见的原因有脑膜瘤和转移性瘤。偶尔严重的核黄疸患儿发生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和其他脑干损伤的体征,如运动功能的损害。

单侧性听力丧失可发生于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流行性腮腺炎的是一常被确定的原因。单侧性听力丧失的结果常被低估;这种儿童由于在中度吵闹的环境中有听清讲话的困难,因而可发展为显著的语言障碍。(来源:百度百科)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文章内容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听力行业人士和用户了解听力相关资讯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

相关文章


欧仕达官方微信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

注册X

找回密码X

获取验证码

确定

找回密码X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闽网药信备字〔2025〕00102号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使用图片来源网络采集,无法和版权者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邮件信(austar@austar-hearing.com)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首 页 关于欧仕达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听力科学 客户服务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欧仕达听力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闽网药信备字〔2025〕00102号  | 闽ICP备09036451号-3  |   闽公网安备 35020602000103号
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登录X

注册新账户|忘记密码?